患者刘某,女,42岁。主因:四肢无力11年,加重10天于2008年11月30日经门诊以“多发性肌炎”收入我病区。
患者于1998年因多产后体质虚弱,渐发现双下肢无力,上台阶困难,双手持物费力,于当地多次就诊未明确诊断。病情渐加重,于1999年出现四肢近端肌肉无力,抬起困难,颈部肌肉无力,翻身坐起、穿衣等不能自理,无吞咽困难,无饮水呛咳,无发热及关节疼痛。就诊于广东南通医院,经查肌酶升高(具体数值不详),诊为“多发性肌炎”,给予“地塞米松12mg”,入液静点,渐减量,住院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,可自行翻身,穿衣等,改服泼尼松40mg/日,渐减量,坚持服用两个月后自行停药。停药后疾病再次复发再次加用激素服用,具体剂量不详。
患者2000年起多次在以岭医院就诊,经激素、免疫抑制剂、静脉用两种球蛋白、中药益气温阳等联合治疗后病情渐好好转,肌力恢复正常。泼尼松渐减量于2007年底停药。2008年9月患者体质出现明显虚弱,疲乏无力,但未见肌力改变。2008年11月患者四肢无力,四肢抬起困难,且渐加重。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。
入院时情况:肩胛带肌、骨盆带肌及颈前屈肌无力,四肢及头颈抬起困难。腰部肌无力,翻身坐起困难。四肢肌肉明显萎缩,左下肢明显。无吞咽困难及咽食噎塞感,无饮水呛咳。周身肌肉酸痛,腰骶部肌肉疼痛明显,生活不能自理。胸闷、气短,活动后加重。自发病以来未出现过红斑皮疹。纳食可,常伴有腹胀或胁腹痛。睡眠良好。小便正常,大便成形,易解,日一行。入院后查肌酶、血沉及免疫球蛋白基本在正常范围,肌肉CT示腰大肌、竖脊肌、臀大肌、四肢近端肌肉均明显萎缩。诊断为多发性肌炎,为中医之痿症(真元亏虚,络脉失养)。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反应药量不变,配合改善骨质代谢防止骨质疏松治疗。
在以岭医院住院治疗60天后,患者四肢肌力较前明显增加,可平路跛行,呈鸭步态。可自行翻身。平卧起及蹲起仍困难。无吞咽及呼吸障碍。腰背部无力伴麻木症状较前减轻。腹胀、腹痛症状改善。仍有右胁肋部胀痛。纳食可,睡眠差,多梦,二便调。出院后继服中药汤药2个月,继以我院中药制剂参灵扶正胶囊、归芪生肌散等巩固治疗,目前平路行走步态明显好转,可自行翻身坐起,自行蹲起。四肢肌腰背部肌肉较前稍有增加。无肌痛,无胸闷气短。无腹胀或腹痛。